写好字是硬道理 即使不写大幅作品,起码要能签好自己的名字,免得贻笑大方
发布时间:2024/11/14 浏览量:1068
我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书写汉字已有几十年,但可惜的是对毛笔书法一直没有产生太浓厚的兴趣。一方面也许是机缘未到,另一方面也说明自己的修为还不到位。直到2018年暑假的一天,一位二十多年未曾谋面的诗友约我吃饭聊天,在席间,她对我说:“你的钢笔字写的挺潇洒,何不练练书法?”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是呀,为什么不练练呢?一句话点燃了我练习书法的激情。2018年8月24日,我决定正式开始练习书法。
其实,细想起来,我萌发练习书法的热情,除了前述朋友的一席话,真正的缘由还在于:
一则是虚荣心所致。近几年,我连续出了几本专著,受朋友们捧场,免不了出席诸如签名题词的活动,或受邀参加一些社会公益讲座等,有时也需要我签名。虽然,我的钢笔字写得还算过得去,但若要我用毛笔题写,就有些尴尬,不是力不从心,而是根本拿不出手。这种场合渐多,迫使我必须认真练习书法,即使不写大幅作品,起码要能签好自己的名字,免得贻笑大方。于是,我开始收拾家什开练。
二则是功利心需要。日常生活中,我对自己所喜欢的那些书家的作品,或付润笔费,或通过帮忙办事求其字画。一些朋友从微信朋友圈看到我经常组织一些书家朋友举办小型笔会一类的活动,便不约而同想通过我来求得他们的作品。少则可以,时间久了,次数多了,这费人费钱费功的活实在不太好干。我寻思,与其这样为难,不如自己练好字,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这类需求,利己为人。
三则是羞耻心使然。我作为一个读书人,每天都在写字,大半辈子在各种不同场合的写字生涯中度过,然而,却没有真正上心把字写好。假如再过些年到老年之际回想,一辈子做的事最终不精不通,该是多么地羞耻,又该有多大的遗憾!
我将练习书法的想法说予好友们,得到了他们的一致鼓励和支持。一位兄弟当即赞助了我一张大台面桌,我拿出自己多年前就已备齐的笔墨纸砚,俯下身心正式走进书法天地.
没想到,开局之难考验了我的热情和耐心。平日里看那些书家的书写,似乎挥毫泼墨,毫不费力,等自己一开始书写,才发觉钢笔和毛笔从握笔、运笔到书写完全不是一码事。
初习书法,首先要克服多年养成的钢笔体书写习惯,得虚心从握笔姿势、一个字、一笔笔画学起。就这样,过去的一年里,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探索和积累了一些自己的方法或步骤,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点,即:集字、练字和结字。
先说集字。即把我认为要练习的字包括相关字帖收集起来。集字是练字的前期准备,要把自己需要练习的字尽可能多、尽可能全的收集起来。
为学集字,我先后请教了朋友圈的马元、张佩卿、宋明海、时用之、杨俊旺等方家。根据他们的推荐和我个人的理解和书写倾向,我收集到王羲之、赵孟頫、颜真卿、董其昌等书法家的各种字帖,由易到难一步步练习。我尤其喜欢赵孟頫的行书和草书,为集到他的行书及草书字帖,我多次请教于张佩卿先生。张先生对赵体有多年的研习,经过苦练总结,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我也喜欢张佩卿先生的书法风格,多次拜访,当面请他指导,同时将他的书法作品悬挂于我的书房、客厅,以方便我随时临摹,受益匪浅。张先生告诉我说“集字就像拾柴火”,字集多了,书法“火焰”自然高。
我的集字有两种功效,一是把我喜欢的字帖找全,二是把我要练习的每幅作品中的字逐个集齐。比如某个字的行书和草书,在书法字典及名家字帖中,就有好多种写法,再用于一幅作品的不同地方,可以使书法显得活泼一些。为达此目的,我就把功课做到前面,先借助于书法笔记将它们逐个分类记录下来,一一练习到位再分别使用
以练习书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为例,其中的“朝”字,我最喜欢三希堂帖与董其昌的书写,“辞”字,则是饶介的,“白”字,是王羲之和于右任的,“帝”字,是智永和李世民的,“彩”字,则选用停云馆法帖和怀素的,等等。就这样,我以集字来“识字”,然后又以识字来扩大集字,日积月累,熟记于心,不断演练,颇有成效。从一开始练习书法起,我就严格要求自己务须做到有章可循,每一个字都有出处,甚至每一个笔画都有来源,决不臆想乱写。对一幅作品中的某个字,若一时半会还无法集到,我就求教于张佩卿先生,请他书写补上,我再行研练。
再说练字。练字是为了把字的笔画写够,将字写对、写像,求得形“是”,以便为结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根据我的理解,无论练什么字,都得先把每个汉字的笔画和结构练习到位。为此,练字时,我坚持把习帖和请教朋友圈书家结合起来,一旦在习帖时遇到困惑,我或亲自登门求教,或者请他们到我的书房手把手指导。承蒙书家朋友们不吝赐教,我在书法理论及书写上才得以较快地入门。
为初步掌握握笔姿势,我先练习了两遍田英章的楷书字帖,练习的结果,我基本拿稳了笔,并在米字格中能把字的结构搭建起来。打下这些基础后,在书法前辈的指点下,我开始练习赵孟頫的行楷,由此大受裨益。之后,再借助于碑帖及几本书法字典集字学习二王的书法,我初步学习写作四字一组的“斗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觉得二王、赵孟頫、董其昌的书法风格更适合我的个性和书写风格,遂将他们的书法碑帖作为练习的重点。这一年来,完全可以用“苦练”二字来形容我对书法的执着。起初,我选择在旧报纸和毛边纸上练习。我在书桌旁放一个空纸箱,专门用于堆积练过字的旧报纸和毛边纸,几天就堆满一箱。因为,我练过字的报纸不是以张来计,而是一大纸箱一大纸箱的,我练习用的毛边纸也是一次购买十刀,用完再买十刀,如此往复。
练书法不仅是在练字,更主要的是在“练人”。练字需要耐心,更需要毅力。“练人”即磨人:磨的是时间,练字需要大量“闲”的时间,练好书法必须要有让自己“静”下来的排除外界打扰的“有闲”时间;磨的是心态,需要虑念清心。为练好一个字,我常常持续反复数百遍以上。以至于在公交车上、会场上、与朋友聊天时、出差途中,甚至躺在床上,我都用手在自己的腿面上反复练,如痴如醉。周末,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为写好一幅字,我常常练到凌晨三四点钟,有时竟至通宵达旦。周六周日,如无特殊情况,我便整日谢绝社交活动,关门闭户练字几乎成了常态,兴致所致时,几达废寝忘食,欲罢不能。为练习“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我从查书法字典,临名家帖开始,相继坚持前后练习了一周,每天练习无数遍。每写好一幅,我都将其摆放地上或挂上墙面,从笔画到结构再到布局,仔细对照总结,回过头来再对帖,再改进,再练习,反复循环。一份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似乎能感觉到自己每天的进步,也不时为改进了一笔笔画的写法而欣喜。
熟悉我的朋友,都佩服于我做事的坚持和毅力,大家每过一段时间看到我的书法习作,都惊叹不已,大赞我的进步。朋友们的关注和勉励,对我来说更是促进剂。
最后说结字。结字,简言之就是通常说的字的间架结构。结字,无非就是把字写出神采、神韵,让字显得活泛、灵动,达到“神似”。
笔法、字法、章法,可以称之为书法的基本要素。启功先生认为,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字的结构,也就是结字。汉字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等和偏旁的宽窄、高低、侧正等,构成结字的不同形态。
我国清代的冯班在《钝吟书要》一书中曾经说过:“书法无它秘,只有用笔与结字耳。”原不以为意,经过一年亲身体验,才懂得此言确乎不虚。在集字、练字熟能生巧的基础上,结字时,我坚持探索每个字甚至每笔笔画的“神韵”,追求笔法的力度,结字的法度,力求使书写从单个的字到完整的一幅作品“活”起来,“灵动”起来,赋予自己的性格和神气,进而逐渐形成特有的风格。
一年来,我几乎每天坚持练字,毫不松懈,每天都能感觉到笔底的变化和进步,且为之振奋和惊喜。一些朋友及我的学生知悉我在练习书法,不时前来索要我的作品,这一方面予我以压力,另一方面又予我以动力,迫使我必须抓紧时间全力以赴练好书法。
七月中旬,暑假前夕,学校选派我到清华大学参加集中培训,临出行,我给在北京的朋友准备了一幅书法拙作,没想到在结业典礼上,被作为班级的礼品回赠于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尽管这幅作品还有诸多不足,但对我却有很大的鞭策和鼓励意义。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不遗余力练好书法,让自己不仅老有所好,更要老有所为。
我经常给朋友说,一个人如果将一件事能坚持做一万个小时,一定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对自己我也这样要求。我计划用十年的时间,花一万小时,练好书法。还有朋友启发我说:当你把每一个字当成情人的时候,你练字一定就会全神贯注,如此成功就会不远。此比喻甚妙。
常言道,文人相轻。目前,书法界互相褒贬更甚,混乱现状是常态。有的人擅长炒作虚名,而在写字上下功夫不够,仅以官位权力交易书法界的头衔;或以金钱开路买回所谓各种理事、会员头衔或收录所谓各种名人的书法大典,我对此十分不屑。
我始终认为,不管怎么包装、怎么标榜,写好字才是硬道理,才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的通行证。
书法,成为我生活的新起点。它与写作一样,给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为我开辟了创造人生辉煌的又一新的途径。
一年时间,一晃而过。回味这一年,汗水与收获并存,喜悦与振奋同辉。特撰此文,谨作纪念。